闲说父母(1)—— 父亲

闲说父母(1)—— 父亲

父亲是老三届的高中生,当时算得上是稀缺人才,不过一直都在当农民和渔民,没怎么出过村子。假使当年能够出去工作,应该过的比当农民轻松得多,个中原因,最主要的可能是爷爷的坚持,爷爷是从旧社会军队里经历过生死的人,把生死之外的事情都看淡了,出门在外的风险是抗拒的。

单从作为一个农民的身份来看,父亲也有许多另外佩服之处。农村里的那些活,就没有他不会的。当过会计,小的时候见过父亲给队里记账的账本,条理十分清楚。当过农机员,负责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修,柴油机、水泵、打谷机之类的农用机械,他通通会维修。会烧砖窑,这既是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,他曾被附近好几个村子请过去当烧窑师傅,我家老房子的砖,就是父母两个人一块一块制造出来的。他会砌墙和修灶,能够把一堵墙砌得板板正正,也不是那么容易,他建的灶,火力大、排烟好,以前他也常被人请去帮忙砌墙和修灶。会织渔网,会编竹器,都编织的还挺漂亮的。还有十几条水泥小船,是他纯手工打造的。

总结一下父亲从事过的主要职业,只算长周期从事的,并且是重要收入来源的职业:水稻种植、会计、农机员、烧窑师、家鱼养殖、家鸭养殖、黄鳝养殖、小龙虾养殖、螃蟹养殖等。

我十岁左右的时候,父亲把当地纸牌“上大人”的详细规则教会了我,现在我也还没忘记这个小学时期学会的小技能。那时候,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,亲戚走动时,会安排上牌桌,除了麻将,纸牌“上大人”也是普及度很高的娱乐,或者农闲时也玩。我会玩,但是没什么实战,也不够熟练。随着时代发展,走亲戚一般也不留下过夜了,甚至亲戚走动也很少了,以及那一辈的渐渐老去,早已许多年不见玩“上大人”的场景了。现在已经是自动麻将机的天下了,不过父亲也不打麻将。现在的父亲,若有空闲,就躺下睡觉,或者刷刷抖音,或者与人闲聊。

父亲从小就挺关心我的学习的。虽然他不能辅导我的功课(我也不需要),但他会很关注我的成绩,总会跟我的班主任保持联系,有时候会提一点家里的土特产送给班主任。由于我那时候的成绩总是位于前排,所以他去学校也挺有面子,老师对他也热情。高中的时候,在县城住校,一两个月回家一次,冬季可能间隔更久,父亲有时会去给我送些生活物资比如鸡蛋什么的,就是这种朴素的关心,让我很温暖。

大学毕业后,我就算是完全独立开了,每年回家的天数极少,有时候会待在城市过年。一年一年过去,爷爷走了,奶奶走了,父亲也老了。难以想象,这个还养着几十亩鱼塘的父亲,已经70岁了。

父亲是个爆脾气,尤其是对母亲,不仅爆,而且刻薄。从我记事起,他们就没有停止过争吵,我小学的时候,见过他们武斗,砸人砸门砸柜子什么的,现在的话说就是家暴。好在母亲并不是那种柔柔弱弱的女人,父亲并不能在武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,但母亲仍然是吃亏的一方。更多的时候,就是吵架,我们老家管这个叫“相骂”,其实“相骂”这词更准确,就是互相骂,骂对方,骂对方亲属。父亲骂起来,也是口不择言,什么难听说什么。骂战方面,母亲不输,因为我爸这边也有短板,父亲这边的亲戚也是各种毛病让人有话可说。总体来说,父亲是偏蛮横的一方,但是不论是谁劝,他也改不了半分。

可能是幼时太穷了,青年时也过得十分拮据,导致父亲现在极其节俭,极其偏执的反对各种消费。比如说过年过节的时候,母亲想买一斤牛肉都会被父亲骂。母亲买一把菜刀买把小椅子,也会被父亲用极其难听的话来责骂。他生病了绝对是不会去医院检查的,除非他自己疼得受不了。如果是母亲生病了,他也是坚决反对去医院检查的,也反对母亲花钱买药,子女给母亲买些营养品,他也会把母亲骂一顿。家里的插座用了几十年,破的不成样子,我们都担心安全问题,但他坚决不换新的。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对所有日常事务都极其抠搜。但就是这样一个极端节省的人,在我差钱的时候,能拿出十多万给我,这就是他觉得对子女应该的付出吧,尽管子女更希望他能把这些钱花在自己身上哪怕十分之一。

父亲脾气不好,独断专行,但与子女的观念冲突非常大,好在子女都离得远,经济上也不依赖他,子女的事情他管不着,但如果一起谈论到某事,就很难不引发冲突,甚至令双方都大发脾气。最近一次与父亲发生冲突,是因为老家建房子的事情。所有人都不赞同父亲的做法,但他的态度是“老子说怎么办就怎么办,老子七十岁了还要听你们说怎么办吗”。劝他不动,我也不太在意他自己怎么折腾,但我心疼母亲,母亲会被他逼着做很多超负荷的劳动,母亲无法坚决拒绝又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安排离开那里到城里生活,所以并没有什么能够解决这矛盾,只能走着看了。

评论 (0)

    (无须注册)